我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投稿之旅
2016年4月4日,清明节祭祖回来,点的submission。7天后通讯作者收到邮件,确认送外审了。
56天之后,回来一审意见,2个审稿人都说工作不错,只是其中一个审稿人纠结创新性不够。据此编辑给我们据了。由此可见,nature系列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我们不太服气,因为我们的材料是新的,选择靶向的生物科学问题也是新的,于是我们选择了argue:我们补充了一堆实验,逐一详细回答了审稿人的问题,并且我们着重突出强调了文章的创新点,洋洋洒洒总共写了29页的申述信。
很高兴的是,9月初argue letter返回编辑部之后,没有直接被拒。过了40天,编辑通知说经编辑部讨论后,考虑我们的重投稿件,继续送回原审稿人进行审稿。
12月初,回来二审意见,一个审稿人满意了,第二个审稿人又提了一大堆生物实验上的意见。于是又马不停蹄的补了近2个月的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结论,之后返回修改稿。
2周后(2月3日),回来三审意见,第二个审稿人还是纠结于一个动物模型,我们解释了原因,并且同意把他的建议放在discussion里大写特写一段。
返回2周后(2月17日),编辑通知说原则上接收了我们的论文。啊,终于可以稍微舒一口气了 !! !但这还不算完全接收,还需要按照编辑部的要求改文章格式和图等内容,图片都需要按照AI矢量图格式提供,里面涉及到的第三方图片要求提供来源(我们自己又手动在AI里面画了一遍)。
返回去,2017年3月1日正式接收, finally! 2017年4月25日正式online。
回过头看,文章从2016年4月4日投稿,到2017年4月25日最终接收上线,历时整整一年有余。
中途我也打过退堂鼓,但是是导师的一贯坚持和支持, 文章在经历argue和三次审稿后,才得以最终发表。
因此,对自己的好工作要抱有信心,满怀希望。在被拒的情况下,也不要绝望,可以argue,argue时一定要注意礼貌用语,但同时要据理力争,说不定就出现了峰回路转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