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审稿人拒稿了,AE又救回来,要二审,大家会拒么?
某行业top期刊的稿子,有个论文就是在他们之前已发表工作的基础上小修小改,创新真的很差,一审就拒了。结果又发过来二审,通常三个审稿人,收到一看变成五个审稿人了,前面三个有个人跟我提的问题差不多,相比之前的工作,只是incremental的贡献,没什么创新,结果后面加了两个无脑吹的审稿意见。这一看就很清楚,AE死保,真是想直接拒了,但是想到自己小兵一个,也免不了要投稿,怕被针对~~~
哎,纯吐槽。
你这叙述真是混乱啊,原来你是reviewer?reviewer是没有权利拒稿的,你只是给editor提你自己的看法,做决定的是editor。所以我觉得你不用想那么多,反正是匿名的,你就忠实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就好。
你说的对。
reviewer当然有拒稿权,逼格高的杂志一般都是有一个拒稿意见就挂掉了。
nature集团的期刊可以找到类似编辑仅参考审稿人意见,编辑有最终决定权的话。
审稿人只是推荐拒稿
抬杠是吧。那不用nature,你去找个正常的期刊出版集团都有这话。因为出版集团只可能把权力拿在自己手里,不可能说把权力交给你。
但是如果你是个正常人,你也会听说这种出版制度的实质叫做同行评议,没有叫编辑评议的。那同行评议是什么意思你解释解释?
是你太业余,审稿人的意见从来都是供编辑/编委参考的,越牛逼的期刊编辑权利越大
同样是一正一负,编辑可以让修改也可以拒稿,我自己还遇到过两正被拒稿的,申诉没用,期刊主编就是这么回复我的,当然要是大牌申诉结果肯定就不一样了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编辑或编委一般是指由世界各地研究机构重要学者兼职担任的那种,而不是nature和wiley这种垃圾出版社搞的那些全职编辑,都是些被学术界淘汰的屌丝去做的,他们的学术水平大多很烂,决定稿件命运时基本是刷脸或靠google,wiley期刊的编委很多是不做任何事不处理稿件的
你专业啥,你就很业余。举例论证,这属于小学语文老师教你的套路而已。
解释为什么叫peer review,不叫editor review?
还真是个土鳖,很多期刊的peer review过程里就明确包含了editorial review这一步
这其实体现在两个具体步骤里,编辑初审时决定是否送外审,一个期刊是否牛逼一般就看有没有这一步,这其实就是第一轮审稿,再就是送外审后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作决定
比如你要投过SA,你就知道第一轮editorial review经常折腾一两个月,要经过好几轮才能决定是否送外审
编辑本身就是同行,明白了吗?比如很多期刊在找审稿人时,如果审稿人找了很久还不够,编辑本身会充当一个审稿人给出审稿意见(有的期刊投稿系统里作者可以看到明明只找到了一个审稿人,返回时却有两份审稿意见),这是很常见的处理方式
你洋鳖,所以看不懂中国语文。
你自己都把编辑分了两种,懂得他们的身份切换不?
是作为编辑身份,还是同行身份?
就像你既是儿子又是爸爸,开家长会的时候你填写的身份难道是儿子?
我最后再问你一遍,为什么叫peer review而不是editor review?
你更行了,从editor到了editor board。
我一个同学是某top期刊主编,自己有一篇论文跟该期刊部分相关
咨询他是否可以投,他跟我说这个方向上次有个熟人投,reviewer意见
还不错,但是开editor board每月例行会议的时候(决定当月发哪些论文)
另外2个副主编反对,说是该论文研究领域不是期刊的发展方向,最后他也没法,只能拒稿。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换投了另一个期刊。
当然,可能各个期刊的工作流程不一样。
这都是具体例子,什么情况都有,都狠正常
那些cssci的编辑上下其手,作者跪舔。
还有花钱5万10万一篇的,不都很正常么?
纠结一两个词就是迪庆本色么
本来这就是私欲问题,你叫人审稿,问他有没有拒稿权?
他当然有了,接受了邀请,作为他个人他想说什么都行。我本来说的是这个权。
几个人蹦出来说他没权,还讽刺我业余。从私权跳到了公权,那即使是公权我也可以跟他们议议。
作为公权,审稿人有没有权力拒稿?严格来说也是有的,这就是当年伽罗瓦被柯西傅里叶坑死的原因么。
张益唐也被他老板坑死也类似。
准确说,reviewer有部分拒稿权(拒稿建议更合适),
editor或editor board有最终决定权(正常情况下会参考revewer的建议)。
希望你能体会到源自于西方体系的分权和制衡的精神
有就行了,我也没加上100%。
灌水讲那么严谨干什么?那样带着讽刺来抬杠,我就抬一抬。
要严谨我在这里跟你再抬一抬,你讲的还是实际操作,也不是精神,
没资格跟我讲什么精神。
要是精神,peer review才是精神。
而各种期刊实施的有些是编辑拒稿,有些编辑委员会拒稿,有些审稿人拒稿,
才是“实际操作”。
1.为了防止个别peer的恶意审稿
2.为了把控期刊的发展方向
所以editor需要最终决定权,为了制衡editor滥用权力,所以需要editor board。
peer review是主要特点没错,但是过于强调peer review,只能说你对这个体制理解不完整
你说的1其实就是说明了审稿人角色权力很大。
不知道有多少人跳脚被审稿人黑了,毙稿抢发文章的事情多如牛毛。
所以我说的根本就没问题,别看你这儿跟我叭叭的,你的稿子哪天被毙了也摸不着头脑,
虽然你逼格可能高古,但万一你投的稿子价值大,说不准就被哪个审稿人毙了抢发。
哈哈哈哈
peer review之外还有一个流程叫with editor呢,这才是决定一个文章是不是被拒稿的环节
审稿人当然可以拒稿,但这个选择有时候好使有时候不好使,peer review就是参考因素的一部分,非要当个权权力来用就没必要了
你俩说的都对。
作为IEEE杂志编委,我说说我的理解与体会吧。
逻辑上讲,即使审稿人建议接收,编辑也可以拒稿。但编辑一般不会这么干。从人性上想想就很明白了。审稿人帮你审稿,他说的你都不听,那我下次不帮你审了。这是基本的出发点:尽量尊重审稿人意见。
审稿人都说要拒,编辑要收的概率不大。审稿人有的说改有的说拒,编辑让改或拒都没问题。
审稿人说要收,编辑自己看了不爽直接可以拒,但是得找理由,相当于编辑本身是一个权重大的审稿人。
审稿人拒稿的权利是比较大的,没有收稿的权利。
编辑调控稿件收或者拒,不是通过不尊重审稿人意见来实现的,恰恰是通过尊重审稿人意见来实现的。比如说,想拒的文章送给要求严的审稿人,比如说一正一负的时候按自己的倾向性来选择第三个审稿人是严的还是松的,等等。编辑根本不需要通过违反规则来调控审稿结果。
因为稿件量很大,其实处理稿件对编辑是个负担,所以编辑会倾向于拒的审稿意见,这样减轻自己工作量。当然,如果审稿人建议拒而编辑仍让改,我觉得除了他说的那种可能(编辑要保)外,还有种可能是别的审稿人正面的评价,从平衡的角度,除非编辑很有把握,可以只根据某个审稿人的意见直接拒,否则每个审稿人都是1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