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reports文章接收,标记一下
这篇手稿从2016年6月定型,7月投稿,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最初投的frontiers,两名审稿人一号审稿人在返修时退出,二号审稿人接收,主编拒稿。
然后改投BMC,三个审稿人两个意见比较正面,主编拒稿。老师找了一家杂志,一个月后拒稿。当时快毕业,比较着急,看身边同学投SR很快就有消息,而且在2017年上半年还是二区,就想投一下试试,看看在毕业前有没有机会中一篇文章。
三月份投了一直没消息,结果八月下旬回信,说是找审稿人很困难,而且找到的审稿人拒稿,审稿人的意见长篇累牍,而且有偏见和恶意审稿的倾向,还要求我去五大洲的产地采样,当时我很生气,经费你审稿人拿啊?就逐条写了反驳发过去了,也没想什么,改家再投呗。结果第二天晚上编辑助理来信让我写申诉信,并担保审稿不经过审稿人而是编辑部审稿。
我想写就写呗,回过去后编辑部意见大修,但是主要还是和那位审稿人交锋。这位审稿人的意见还是那么咄咄逼人,篇幅有好几页长,17年9月整个都在改稿件补实验,请一位师弟帮忙做软件计算。月末返回去后一直没消息,到了11月我忍不住催了一次,隔天收到回复,是编辑助理耽误了回复审稿意见。
结果是大修,审稿人又是长篇幅的意见,让补实验,12月去采样回来做实验。实验室其他老师劝我不要申诉了,耽误时间,不如改投,而且2017年底SR的口碑很不好了,也降到三区。可是期间有天翻看邮箱里的拒稿信,突然发现当前SR的编辑和之前BMC拒稿的编辑是同一个人,还是日本人!查了一下他的研究成果发现他是这个领域里的专家。我感觉到这时我不是在和某个期刊斗争,而是和这个绕不过去的编辑和他率领的领域内审稿人的斗争,这不是换个杂志就能解决的,即便是换了杂志也躲不过这位编辑。所以安心修改手稿吧。
2018年1月返回稿件,不出意料审稿人又开始质疑软件的使用,并还要求加实验,这一回要做五六十条基因的PCR找突变啊,我想你这不是一直在难为人吗?想不干了又想想到这地步不容易,硬着头皮干吧。但是,当我把整理好的数据统计完后,得到新结果时,我一下认识到,经过修改和补充,我的手稿质量一下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位审稿人虽然很难缠,但站在最后的结果回看他的意见也不完全是错的,从那时起我就不再怨恨这位审稿人,反而从心里感谢他的苛刻要求。
和NCBI Genbank打了两个月的交道,终于把完整的数据返给编辑部了,7月份收到编辑部来信,这位审稿人终于没意见了,可是第三位审稿人又来了,除了生物问题外又问了地质和大气问题,又要求我用另一种软件计算结果,或者是那这部分结果去掉,当时我是真心舍不得那部分的,可是没有那么种计算机和经验,试了好几次觉得做不好,忍痛摘掉那部分,同时有趣的是,这位新审稿人要求我引用编辑在八十年代的文章,当时就加上了。
八月底我返给编辑部后,由编辑部委员会审稿,九月末的意见是小修,其中有一条意见是把引用编辑那篇文章去掉,很有意思。在十一假期后返修,最终收到了接收信,当时我还不相信,总觉得这场修改应该还没有结束,让老婆看了两遍信才确认这篇手稿真的接收了。
从17年初到现在,将近一年半,从16年7月成稿到现在两年多,回头看看感慨万千,手稿的内容也是伤筋动骨的修改,面目全非。当时想走捷径投个短周期的SR,而且还是二区,结果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交道,SR降区了,还耽误毕业。虽然自己延期了,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很多,一路的坎坷,换来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知道了严格的要求不一定是坏事,也知道了自己当初的浅薄和自以为是。
虽然SR已经被列入四大名刊,但我还要感谢这个期刊,特别感谢这位编辑和他的审稿人,有了他们才有对我认识观的改造,才知道一篇文章的背后有这么多的艰辛,一个白丁的成长背后有这么多的坎坷,态度的端正和严谨有多么的重要。
手机码字,写一点自己的过程和感想,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同样在实验和投稿路上的兔子们,祝兔子们在科研路上继续前进。